附子,又名烏頭或附片,別名:草烏、鹽烏頭、鵝兒花、鐵花、五毒,拉丁文名: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. 為毛茛科、烏頭屬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。主產(chǎn)于中國四川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,除去母根、須根及泥沙,習(xí)稱“泥附子”。加工炮制為鹽附子、黑附子(黑順片)、白附片、淡附片、炮附片。屬溫里藥。中藥中“回陽救逆第一品”。功能主治:回陽救逆、 補火助陽,散寒止痛。治陰盛格陽,大汗亡陽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腳氣水腫小兒慢驚,風(fēng)寒濕痹,踒躄拘攣,陽萎宮冷,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
塊根倒圓錐形,長2-4厘米,粗1-1.6厘米。莖高60-150(-200)厘米,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,等距離生葉,分枝。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。莖中部葉有長柄;葉片薄革質(zhì)或紙質(zhì),五角形,長6-11厘米,寬9-15厘米,基部淺心形三裂達(dá)或近基部,中央全裂片寬菱形,有時倒卵狀菱形或菱形,急尖,有時短漸尖近羽狀分裂,二回裂片約2對,斜三角形,生1-3枚牙齒,間或全緣,側(cè)全裂片不等二深裂,表面疏被短伏毛,背面通常只沿脈疏被短柔毛;葉柄長1-2.5厘米,疏被短柔毛。
頂生總狀花序長6-10(-25)厘米;軸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;下部苞片三裂,其他的狹卵形至披針形;花梗長1.5-3(-5.5)厘米;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,長3-5(10)毫米,寬0.5-0.8(-2)毫米;萼片藍(lán)紫色,外面被短柔毛,上萼片高盔形,高2-2.6厘米,自基部至喙長1.7-2.2厘米,下緣稍凹,喙不明顯,側(cè)萼片長1.5-2厘米;花瓣無毛,瓣片長約1.1厘米,唇長約6毫米,微凹,距長(1-)2-2.5毫米,通常拳卷;雄蕊無毛或疏被短毛,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;心皮3-5,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,稀無毛。蓇葖長1.5-1.8厘米種子長3-3.2毫米,三棱形,只在二面密生橫膜翅。9-10月開花。 [1]
多年生草本,高0.6-1.5m。塊根常2個并連,紡錘形或倒卵形,外皮黑褐色;栽培品側(cè)根甚肥大,徑達(dá)5厘米。莖直立或稍傾斜,圓柱形,表面青綠色,上部為短茸毛或散生少數(shù)貼伏柔毛,下部老莖多帶紫色,莖下部光滑無毛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,五角形,長6-11厘米,寬9-15厘米,掌狀3全裂,中央裂片菱狀楔形,急尖,近羽狀分裂,側(cè)裂片不等2裂,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。
總狀花序狹長,密生反曲柔毛;萼片5,寬約2厘米,藍(lán)紫色,上萼片高盔形,高2-2.6厘米,側(cè)萼片長1.5-2厘米;花瓣2,無毛,有長爪,距長1-2.5毫米;雄蕊多數(shù);心皮3-5,離生。瞢菱果長約2厘米?;ㄆ?-10月份,果期10-11月份。分布于長江中、下游,北至秦嶺和山東省東部,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北部。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;多為人工栽培。
藥理作用
附子能增強(qiáng)心肌收縮力,加快心率,增加心輸出量,增加心肌耗氧量。
附子有擴(kuò)張血管,增加血流,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作用。
附子對血壓的影響既有升壓又有降壓作用,與其所含成分有關(guān)。
附子回陽救治之功效主要是以強(qiáng)心抗休克作用為基礎(chǔ)。
附子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。
附子煎劑對急性炎癥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。
功效作用
1. 治經(jīng)水不調(diào)
熟附子去皮,取等份當(dāng)歸一起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煎服即可。 [2]
2. 治小便白濁
取熟附子,研末,每次取兩錢,加姜三片,水一盞,煎至六分,待溫?zé)岷蠓谩?/p>
3. 治小便虛閉
取附子一個,炮去皮臍,用鹽水浸一段時間,取澤瀉一兩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燈心半莖,煎服即可。
4. 治十指疼痛
感到手指麻木,可以取生附子,去皮臍,取等份木香,五片生姜,加水煎服。
適合人群
陽虛、風(fēng)寒濕痹、四肢厥逆、脈微欲絕的陽癥等病癥患者適宜食用。 [3]
經(jīng)加工炮制品有鹽附子和黑附片、白附片、炮附片、或統(tǒng)稱為制附片。
附子味辛,性大熱,有毒,溫里散寒、助陽行水、補火、止痛和局麻等功效。而且附子對垂體——腎上腺皮質(zhì)系統(tǒng)有興奮作用。 [3]
烏頭堿的毒性極強(qiáng), 炮制能去掉部分毒性,但經(jīng)清水溶液至0.04mg,依舊有毒性,常見于臨床出現(xiàn)腎小管腎炎、腎小球腎炎、腎病綜合征,可致腎功能衰竭,嚴(yán)重者有血尿、蛋白尿、以及急性腎衰竭,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0.295mg/kg。熟附片煎劑對小鼠的半數(shù)致死量口服為17.42g/kg,靜注為3.516g/kg??诜陌霐?shù)致死量在100g/kg以上。去甲烏藥堿小鼠靜注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58.9mg/kg,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數(shù)致死量分別為300mg/kg和3.35g/kg。烏頭堿、附子的中毒癥狀相似,表現(xiàn)為心率變慢,傳導(dǎo)阻滯,室性期外收縮,室性心動過速,甚至心室顫動,大劑量的阿托品對中毒的心電圖有改善作用,但不能防止動物死亡。如與甘草或干姜同煮,附子的毒性則大為降低。亦有實驗表明:甘草對小白鼠及蟾蜍心臟(在體及離體)的烏頭堿中毒無解毒作用,因此,甘草解烏頭毒,可能與烏頭的炮制有關(guān)。
中毒癥狀:口腔灼熱,發(fā)麻(從指頭開始漸達(dá)全身),流涎,惡心,可能嘔吐,疲倦,呼吸困難,瞳孔散大,脈搏不規(guī)則(弱而緩),皮膚冷而粘,面色發(fā)白,可能突然死亡。
解救方法:1~2%鞣酸洗胃,酌情給予催吐劑;服活性炭(混于水中服下);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。對癥治療;及時使用尼可剎米等興奮劑;注意保溫;必要時給氧或進(jìn)行人工呼吸;心跳緩慢而弱時可皮下注射阿托品。
食物相克:附子反半夏、瓜蔞、白蘞、貝母、白芨;惡蜈蚣;畏防風(fēng)、黑豆、甘草、黃芪、烏韭。